1月25日,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:2024年,广东的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4万亿,经济总量已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,地区生产总值达14.16万亿元,总量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,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.5%,是全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如何读懂广东14万亿GDP的“含金量”?
从体量来看,放眼全国看广东,当前,广东GDP超14万亿的总量背后,有一组“全国首位”数据的强力支撑:广东服务业增加值、进出口总额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国内税收收入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、市场经营主体、研发经费支出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、新生儿人口数量等多项指标,均稳居全国首位,充分展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。
从增速来看,过去一年,广东经济在承压中不断前进:从一季度的4.4%,上半年的3.9%,到前三季度的3.4%,再到全年3.5%的同比增长,在“前高、中低、后扬”的发展态势中,广东克服了诸多挑战和困难,才最终迈上14万亿的新台阶。
难在哪?
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便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,由于房地产占广东经济比重较高,广东受楼市下行影响的压力也比其他省份更为直接。自2021年开始,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滑,2023年降至1.35万亿元。2024年,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.2%,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.6个百分点。
同时,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,广东更早感受到外部压力的压力。长期以来,广东的外贸经济依存度均超过60%,面临的全球市场需求疲软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也更为明显。
整体来看,过去这一年,广东既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、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,又面对经济周期性、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,还面对新旧矛盾相互交织、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。短期压力集中而沉重,广东经济发展到了迎难而上的爬大坡、越大坎、过大关的关键时段,自然也在经济增速上有所体现。
在此背景下,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3.5%增速,感受可能会更深一些。3.5%的取得,虽然有所放缓,但的确来之不易。它凝聚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,在迎难而上中展现着广东经济的“韧性”。

从趋势来看,穿越经济周期的任务时不我待,更多积极因素正在广东不断积累:
其中,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持续落地,广东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回暖迹象:2024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比2024年前三季度收窄5.6个百分点,降幅连续9个月收窄;到位资金降幅连续6个月收窄,房地产有望进一步“止跌回稳”。
面对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,广东坚持在“稳”的基础上积蓄“进”和“升”的动力:
“稳”离不开工业基本盘的牢固。
2024年,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.1:38.4:57.5,其中工业占比33.6%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7.4万家,拥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,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规模占GDP比重为34%……完备的产业链为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性支撑。
制造业当家更加“有底气”。2024年,广东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.0%和58.3%,比上年提高2.9个、1.4个百分点,分别比全国高15.7个和23.7个百分点。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%、占全国1/4;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.2%、占全国44%;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.5%、占全国超四成;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1%、占全国18%。

“进”则靠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。
2024年,新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超四分之一,实现增加值37242.14亿元,占全省GDP比重26.3%;同比增长7.6%,增速比全省GDP增速高4.1个百分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,工业投资增长6.7%,超1.5万亿元的规模创历史新高,占全部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3.9个百分点。工业、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比重分别为37.2%、29.4%、26.4%,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“一升一降”,实体经济支撑进一步增强。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,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8.5%,其中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7.9%,增速创9年来新高。
可以看到的是,在内外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,广东全力推进转型升级,新兴产业投资与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,新动能已经在澎湃激荡。广东日益形成一个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创新流汇聚的“流量场”和“能量场”。
而站在14万亿的新台阶上,展望2025年,广东给自己定下了新的“KPI”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%左右。
其势已成,其兴可期。锚定发展目标,动力与压力同在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广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产业科技的互促双强,在新赛道中积累新优势,推动经济发展向新提质。
